香港博志生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骨密度检测革命 (元描述: 香港博志生物,吕维加教授,骨密度检测,医疗器械,科研成果转化,老年骨骼健康,QCT技术,风险投资,医疗创新)

一睹为快! 想象一下:一位在香港大学深耕多年的矫形外科专家,怀揣着改变老年人骨骼健康的梦想,历经二十余载,终于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造福社会的医疗产品。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香港博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志生物”)的真实写照,它的创始人吕维加教授,用他的故事诠释了“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以及在香港创新科技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勇气。 这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博志生物的创业历程,揭秘其核心技术——同步自体模QCT骨密度检测系统,以及它如何应对资本寒冬,最终走向成功的精彩故事。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令人振奋的旅程!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骨密度检测,到一个关乎千万老年人健康的宏伟蓝图,这其中蕴藏着多少汗水与泪水,又有多少创新与突破?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种子关键词:骨密度检测

1994年,吕维加教授还在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学系担任助理教授时,就已萌生了研发新型生物活性骨水泥的想法。这颗小小的种子,在香港当地企业的支持下,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4年开花结果——新型骨水泥研发成功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当时的香港学术界与商业界尚且泾渭分明,香港大学的规定限制了教师拥有公司股权,使得这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科研成果止步于临床试验,未能实现商业化转化。这无疑是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但这并未磨灭吕维加教授的科研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二十年磨一剑:从实验室到市场

时光荏苒,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香港的创新科技氛围日益浓厚,高校对教授创业的限制也逐渐放宽。2023年6月,香港大学宣布将初创企业授权方的典型股权要求从10%降至5%,并将发明人的知识产权收入分配从33.3%提高到70%,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了更有利的政策支持。“产学研1+计划”的推出更是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议参与计划的大学团队或发明者可获取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不少于70%。 这为吕维加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铺平了道路,也为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时机!

精准医疗的曙光:博志生物的诞生及核心技术

2018年,吕维加教授凭借多年的积累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创立了博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老年人的骨肌健康智能诊疗领域。他深知,传统的骨密度检测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抽样检测只能推断整体骨密度,而且无法区分骨刺和正常骨组织,导致结果偏差;更重要的是,它忽略了软组织对骨密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博志生物提出了局部骨质量评估理论,并基于此理论研发了同步自体模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骨密度检测系统。这套系统能够精准测量局部松质骨、皮质骨、椎弓根部位的骨密度,评估脊柱、髋部骨质量,并检测骨头内部是否存在隐藏的空洞。 其精度从传统的60%大幅提升至99%,堪称骨密度检测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OMG,这简直是质的飞跃!

更令人惊叹的是,同步自体模QCT系统还能提供软组织定量检测,分析肝脏脂肪和内脏脂肪,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肥胖或低体质患者的骨密度。这项技术突破性地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为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检测提供了更精准、更可靠的依据。

广阔的市场前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根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骨质疏松患者超过8000万,低骨量和骨量减少者超过2亿。然而,骨密度筛查率却低于5.5%。这巨大的市场需求,正是博志生物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 这说明,市场潜力巨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吕维加教授强调“上医治未病”,他指出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空洞是骨折的最大风险因素。因此,博志生物不仅专注于骨密度检测,更致力于研发预防老年人骨折的产品。 他们正在研发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将填充物注入骨空洞中,以增强骨骼强度并刺激局部骨骼生长。 这种个性化治疗方案,将为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从学术到商业:挑战与机遇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吕维加教授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创业者,他坦言,商业公司的研发与学术研究存在差异。学术研究更注重自由创新,而商业公司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考虑产品的落地性和市场规模。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

在与医院合作的过程中,吕维加教授发现,医生往往关注一些罕见病症的研究,但这些病症的发病率低,市场需求不足,难以实现商业化转化。 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商业公司应该聚焦于大健康市场,选择具有足够市场规模的项目。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调整,博志生物在2022年初获得了红杉资本千万级美元A轮融资,发展进入快车道。2022年,博志生物完成了医疗器械二类证注册临床试验,并获得了骨密度检测的注册证;2023年,其产品正式上市销售。

商业模式的创新:成本效益与市场推广

博志生物的产品在技术、成本和效率上都具有显著优势。同步自体模QCT骨密度检测系统的设备成本约为75万元,远低于传统DXA设备,且无需额外成本;其日检测患者数可过百人,是传统方法的5倍。 这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为了加快市场推广,博志生物采取了医院免费试用的策略,让医院亲身体验产品的优势,从而提升采购意愿。 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博志生物的产品已成功进入香港玛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大型医院。吕维加教授预计,2024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

资本寒冬与“最后一里路”

然而,一级市场寒冬的到来,给博志生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融资困难成为摆在吕维加教授面前的一道难题。他指出,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往往卡在“最后一里路”,即产品推向市场所需的资金。

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需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 这期间企业几乎没有收入,却需要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 据了解,药物研发领域存在“双十定律”,即研发耗时10年,投入10亿美元。 在中国,新药研发周期也类似。博志生物目前研发的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需要注册三类医疗器械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面临挑战,吕维加教授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香港的学术界和政府都重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博志生物正在申请“Raise+计划”资金,以支持其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转化。

他相信,生物医药企业虽然投资周期较长,但回报也极高。需要更多“耐心资本”来支持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博志生物的目标是,在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研发完成后,实现从骨密度检测到预防性治疗的全流程覆盖,打造诊疗服务全流程闭环,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骨骼健康服务。

常见问题解答 (FAQ)

Q1:博志生物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1:博志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同步自体模QCT骨密度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并能提供软组织定量分析,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Q2:与传统骨密度检测方法相比,博志生物的产品有何优势?

A2:博志生物的产品精度更高(99% vs 60%),成本更低,检测速度更快,并且能够提供软组织定量分析,提供更全面的骨骼健康信息。

Q3:博志生物的产品目前已进入哪些医院?

A3:博志生物的产品已进入香港玛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大型医院。

Q4:博志生物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A4:博志生物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完成骨折预防载药植入物的研发,实现从骨密度检测到预防性治疗的全流程覆盖,打造诊疗服务全流程闭环。

Q5:博志生物如何应对资本寒冬的挑战?

A5:博志生物积极寻求政府和机构的资金支持,例如申请“Raise+计划”资金,以克服融资困难。

Q6:吕维加教授的创业经验对其他科研人员有何启示?

A6:吕维加教授的创业经验表明,科研成果转化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注重产品的落地性和商业化运作,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克服挑战。

结论

博志生物的故事,是香港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吕维加教授的执着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香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面对资本寒冬,博志生物积极应对,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博志生物将为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香港乃至全球的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希望。 让我们拭目以待!